“白求恩奖章”获得者魏玮:科研之树结硕果,脑肠同调惠民生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科主任魏玮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白求恩奖章”,以表彰其深耕消化道疾病领域,为广大患者带去健康福祉——
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后天之本”,脾胃的健康关系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许多患者在这里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希望。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科主任魏玮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白求恩奖章”。作为科室“领头羊”,魏玮始终将“建设国际知名、拥有现代诊疗技术和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指导有机整合的,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脾胃病科”作为科室的奋斗方向。
“从临床一线到科研,这条路我走了38年。”如何解决消化系统疑难疾病诊疗的瓶颈,是魏玮在临床中经常思考的问题,而“脑肠同调”像一颗种子,落在临床实践的土壤中,逐渐生根发芽,长出科研的果实。从临床实践中来,又推动疗效提升,这成为魏玮团队深耕脾胃病领域的内驱力。
一颗种子落地:打造学术高地
“保持心情愉悦”“按时定量吃饭”……看诊时,魏玮总是细心地提醒患者。消化系统难治性疾病以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医治难度大、花费巨大、致死率及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人工作和生活为特征的疾病,主要由消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互作紊乱引发,属于跨器官、跨系统类疾病,其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为主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及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炎症性肠病为主要的炎癌转化类疾病为代表。
魏玮中医师承老中医赵明锐、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指导老师张赤志、国医大师路志正,西医师承北京协和医院教授柯美云,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调枢通胃”理论,将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的核心病机总结为“神明之枢失衡(脑)”“胃肠腑气不通(肠)”,也就是脑肠交互作用紊乱,很显然,这类疾病是一组生理、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消化系统疾病,由此总结出具体治法为“脑肠同调”。从国际上看,1998年,“第二大脑”概念出现,胃肠道又被称为“腹脑”“肠脑”,即肠管和肠道神经系统、肠道微生物形成人体的“第二大脑”。2012年,“脑—肠—微生态轴”理念被提出,研究者认为脑肠间存在双向交互作用。2016年,国际功能性胃肠病的权威专家组织罗马委员会提出,脑肠互动异常是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的共性病理机制。
“这个‘第二大脑’与我们的主脑——大脑之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形成了一个被称为‘肠脑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大脑和胃肠道能够相互传递信息,使得大脑能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而胃肠道也会反过来影响大脑的功能,包括人们的情绪。”魏玮表示,对应到临床诊疗实践,治疗相关疾病不能只从单一的消化系统或者单一的中枢系统出发,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想办法两者兼顾、同时治疗。
魏玮带领团队在传承中医药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实践及“脑-肠-微生态轴”科学内涵,提出了“脑肠同调”的治疗理念,它强调通过调节肠道健康来改善大脑功能,反之亦然。为了验证“脑肠同调”这一理念的有效性,魏玮带领团队进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中药能够同时作用于中枢和消化系统,发挥治疗作用,脑肠同调可以实现脑病治肠、肠病治脑。
“消化系统疾病难治之处就在于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是跨器官、跨脏腑类的疾病。我们提出‘脑肠同调’,就是同时治疗中枢神经系统与消化系统,我们有自己原创的手段、方法、实验数据和临床试验等。”魏玮表示,中医的“脑肠同调”思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从循证医学角度探究了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与消化系统疾病的密切关系,也得到了临床验证,它是东西方医学交融互鉴的结果,也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多维度诊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一树累累硕果:培育专业人才
走进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大门,书写着“和”字的书法作品映入眼帘;在病房的走廊,“躬耕园”告示栏里贴着团队成员发表的论文;每天早晨七点半,脾胃病科的医生们会聚集在会议室内学习中医经典……无处不在的科室文化体现着这个团队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视。
魏玮常用他的老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柯美云教授的话教导学生:“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可以了,即使科室只有两个医生,也要在一起共同学习。”
“这是一支学科交叉、融汇中西的专业人才队伍。”魏玮说,中西兼备,融会贯通,是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基本素养。
2017年,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研究生毕业的孟曼来到望京医院工作。加入脾胃科这个团队,孟曼表示是因缘而聚,团队发展需要内镜技术方面的人才,而自己刚好符合团队的要求。
“我之前专攻内镜技术,对中医并没有很深的了解。有一次,临床有一位肠梗阻的患者10天不排气,情况十分危急,采用针刺治疗后,患者很快排气了,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孟曼说,此后,她开始学习中医,立志成为中西兼备的临床人才。
“我们是中西医结合脾胃病团队,作为魏主任的学生,我主要从事消化道早癌的诊治工作。”脾胃病科主治医师王欣表示,“老师和学生是教学相长的一个关系,老师在我们成长路上扮演的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魏主任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但不乏幽默,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
研究方向细化,是这支人才队伍的另一大特色。团队中的不同人才分别研究不同方向。“魏主任经常讲,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然后才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团队每个人都要深耕一个领域,钻研一个方向,形成自己的专长特色。”孟曼说。
“研究方向的细化,让人才各尽其能,让团队的科研成果百花齐放。”魏玮说。
此外,魏玮还鼓励团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自2020年开始,团队关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27项研究成果连续五年在国际顶尖消化道疾病会议-美国消化疾病周(DDW)上进行交流。
一片绿叶成荫:造福患者健康
“科研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推动医学的进步,还赋予医生更深厚的专业素养与人文关怀。”早在几年前,魏玮对科研的认识就站在高位,并总结为“顶天立地”:“顶天”是医学科研要响应国家号召,面向人民健康;“立地”是科研一定要扎根基层,真正以患者利益第一,解决患者的病痛。
对魏玮来说,科研既是他的事业,也成为了他的人生信条,“我们鼓励每一位医生,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保持对科研的好奇心和热情,因为这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是医学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魏玮认为,通过科研,医生能更好地理解疾病对患者心理、社会层面的影响,探索更加人性化的治疗方案,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理念。
对于胃食管反流患者小李来说,了解“消化内科”和“脾胃病科”是她看诊后的第一想法。她说,过去在综合医院看到的科室名称是消化内科,而在望京医院用中医病名命名的“脾胃病科”展现出了浓郁的中医特色,吸引了她的注意。
“我是在病友的推荐下了解到望京医院的脾胃病科,中西医结合治疗很有特色,于是我选择了这里。”小李说。
本以为来到这里的主要治疗是把脉、喝中药,令她没想到的是,这里的胃镜检查技术也运用得炉火纯青,迟迟没有确诊的她终于明确了病因。
来自江苏无锡的邹阿姨自从2023年11月查出来为“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后,经朋友介绍来到望京医院脾胃病科寻求魏玮诊治。“当时恐癌情绪很严重。”邹阿姨说,“生了这个病后,四处求医无果,辗转求助魏医生,进行了为期一年多的治疗,经过内镜及病理复查,证实我的疾病已明显好转,肠上皮化生消失,我感觉很开心。”
“把大夫做好是最重要的。”魏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