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把青春“熬”成济世良方 ——从梁家河的药香到新时代的医脉传承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望京医院团委组织各团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推选3位青年,积极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学理论、强作风、抓落实、促改革”青年演讲比赛,荣获佳绩。组织人事处青年医师谭展飞荣获“特等奖”,运动医学三科青年医师严正、放射科青年技师秦浩荣获“三等奖”。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特等奖”青年读讲人谭展飞读《梁家河》的心得分享,看如何把青春“熬”成济世良方!
第一篇章
梁家河的药香,
是中医人的启蒙课
翻开《梁家河》,15岁的总书记在当年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与村民共度了七年艰苦奋斗的知青岁月,那是人生的第一步,他忘不了梁家河的窑洞土炕,忘不了陕北的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他动情地说:“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本科阶段,我就读于华山脚下的陕西中医药大学,老师说:“药王孙思邈的大学问,是在民间尝遍百草写成的。”那时的我不懂,直到走进延安的土窑洞——
义诊时,老乡从梁家河带回的柴胡,治好了战士的顽疾;产妇用艾草灰止血的土方,藏着《肘后备急方》的智慧。一位老支书拉着我的手说:“当年习书记带我们建沼气池,就像你们中医看病——找准病根,开对方子,给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甜头。”那一刻,《梁家河》里的“大学问”便有了温度——所谓医道,不只在高堂讲章,更在为民纾困的躬身实践中。习总书记对梁家河的深情,饱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和攻坚克难的意志.
第二篇章
中研的灯火,
是新时代的千金方
带着传承梁家河精神的初心,我通过推免博士的录取踏入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殿堂。从秦岭山脉到燕山脚下,从本科的“经络铜人”到博士阶段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深深懂得: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化,必须从传统沃土中孕育新芽。实验室里质谱仪解析着四物汤的分子密码,古籍库中《伤寒论》的竹简与AI诊疗系统同室生辉。
当团队用代谢组学技术发现三伏贴干预后患者血清中32种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验证了“冬病夏治”的科学内涵时,我仿佛看到《黄帝内经》五运六气学说正在与现代科学展开跨时空对话,这印证着梁家河教给我们的真理:传统智慧的现代表达,正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密钥。
有一次规培轮转急诊——百岁老人心衰昏迷,西医束手无策之际,我们用参附注射液稳住脉息,用中药脐疗贴激发元气。当监护仪重新响起规律的节拍,家属含着泪说:“这是老祖宗的智慧救了他的命!”这让我想起梁家河老乡的话:“治病就像修沼气池,老办法、新办法,能成事就是好办法。”原来中医药的大学问,既在《黄帝内经》的字里行间,更在解决现实病痛的创新求变中。
第三篇章
新时代的医脉,
是“熬”出来的济世方
今天,作为望京医院老年病科的中医药传承人,我已成为国家队的正式一员。当我们的青年中医团队在冬奥医疗保障工作中,用雷火灸为外国运动员驱散膝痛,那位芬兰滑雪教练惊喜地说“这比止痛针更有魔力”;当来老年病科就诊的奶奶翘着大拇指对我说“小大夫,你开的方子比我女儿买的安眠药管用多啦”——这些赞叹和鼓励让我想起梁家河老乡捧着中药罐时的笑容,原来济世良方的密码,早已刻在我们这代人的基因里。
中医药的传承,既要像梁家河修沼气池那样脚踏实地,也要如“一带一路”那般联通世界。把青春熬成良药的过程,本就是中医药传承的“九蒸九晒”。
如今,青年中医的背篓里,既要装《黄帝内经》,也要装5G诊疗设备;既要传千年脉法,更要解时代病症。
习总书记说“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对我们青年中医药人而言,这学问,是孙思邈“大医精诚”的不忘初心,是延安“红医精神”的赤子之心,更是新时代“守正创新”的匠人之心。
让我们以青春为引,以初心为方,将《梁家河》的精神火种化作传承岐黄的闪耀明灯。请党和人民检验:我们这一代青年中医,定能用银针连起民心,让药香飘向复兴!